银/氯化银(Ag/AgCl)电极是一种常用的非极化电极,其作用原理基于电化学反应和界面平衡,能够在电极-电解质界面实现稳定的电位差,从而准确检测生物电信号(如脑电EEG、心电ECG等)。以下是其核心原理的详细分析:
组成:电极由金属银(Ag)基底和表面覆盖的氯化银(AgCl)层构成(通常通过电化学氧化或粉末烧结工艺制备)。
接触介质:使用时,电极通过导电膏(含Cl⁻的电解质)与皮肤接触,形成电极-电解质界面。
在电极-电解质界面,发生以下可逆氧化还原反应:
Ag+Cl−⇌AgCl+e−Ag+Cl−⇌AgCl+e−正向反应(氧化):银原子失去电子,与溶液中的氯离子结合生成AgCl。
逆向反应(还原):AgCl获得电子,还原为银并释放氯离子。
该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,界面形成稳定的半电池电位(即电极电位),其大小由能斯特方程决定:
E=E0−RTFlnaCl−E=E0−FRTlnaCl−其中:
E0E0为标准电极电位(Ag/AgCl在25℃时为+0.222 V vs. SHE);
aCl−aCl−为溶液中氯离子的活度(浓度)。
关键点:
电位稳定性依赖于Cl⁻浓度的恒定(因此需使用含Cl⁻的导电膏)。
反应可逆性高,避免极化现象(电荷堆积导致的电位漂移)。
信号传导机制:
生物电信号(如神经元电活动)通过组织传导至皮肤表面。
导电膏中的离子电流在电极-电解质界面转换为电子电流(通过Ag/AgCl反应)。
电极将电子电流传输至放大器,完成信号采集。
优势体现:
低阻抗:AgCl层多孔结构增大了有效反应面积,降低界面阻抗。
快速响应:可逆反应能即时跟随生物电信号的频率变化(0.1 Hz~10 kHz)。
抗干扰:稳定电位减少运动伪迹和基线漂移。
非极化电极(如Ag/AgCl):
允许电流双向通过,界面无电荷积累,电位几乎不受电流影响。
适合微弱直流或低频信号(如EEG的慢波成分)。
极化电极(如纯金属电极):
电流会导致电荷堆积,产生极化电位,干扰信号(如不锈钢电极)。
氯离子依赖性:需确保导电膏或电解质含Cl⁻(如KCl凝胶),否则AgCl层可能溶解,导致电位不稳定。
AgCl层维护:长期使用后,AgCl层可能损耗,需通过电化学方法重新氯化(如通电氧化)。
避免光照:AgCl见光易分解,储存时需避光。
Ag/AgCl电极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可逆的Ag/AgCl/Cl⁻氧化还原反应,在界面建立稳定、低噪声的电位差,从而将离子电流高效转换为电子电流。其非极化特性、低阻抗和快速响应能力,使其成为生物电信号检测的“金标准”电极材料
冠隆医疗专注生物电传感技术,为生物医学、神经科学、运动科学、心理学、人机互联、感知和意识等领域提供可靠的产品与解决方案。